大英帝國的殖民史與海洋息息相關,從波士頓孟買到香港這些港口,各式導航燈塔不可或缺。這個5月,香港海事博物館就與香港城市大學「燈塔古迹保育研習實踐」項目合作,舉辦一系列以燈塔為主題的特備節目夜航明燈香港港口與燈塔,實行穿梭時空,從燈塔看港英歷史創意詮譯,當也看到希望和光明。
是次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與香港城市大學同策劃,既有學術論壇亦有展覽,城大方面邀請了建築與土木工程繙譯與語言能源與環境歷史等不同專業專家和學生合作,一起探討他們對於香港燈塔港口與海洋的理解與創新發現。而展覽則以歷史文獻及創意媒體作品,回顧香港的海洋發展史,以科學儀器人文藝術為心,重塑香港即將散佚的燈塔故事。
燈塔象徵希望和方向
香港城市大學會計系畢業生王瑋樂Richard,亦是活動的策展人之一,他表示選擇燈塔作為展覽的切入點,極富深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曾寫過篇關於『燈塔經濟學』的論文,指出燈塔為船隻提供導航,雖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物之一,但惟有由官方營運才有最大的經濟效果。而燈塔在視覺藝術上亦有不同的創意發揮,象徵希望方向及讓人有安定的感覺。」
展覽從多重角度了解香港港口與燈塔的發展,城大的師生們亦實地調查燈塔古迹考證歷史文獻,並將成果透過不同形式的創意媒體展現,以他們的理解與詮釋幫助大眾重新領略香港不同階段的海洋記憶,從科學技術及人文情懷的「雙拼」,尋找香港的文化前進的歷史動力。
展品,有一份從日本找來,香港第一份文報紙遐邇貫珍1856年的報道,是有關於西方洋式燈塔的專題。Richard說「它以文言文寫成照船燈塔畫解,並有1幅插圖海照船燈塔。而「燈塔」一詞也是從這個時候在香港及華人社會開始傳播。香港出版的遐邇貫珍,日本自幕末江戶幕府末年起,當地精英分子就爭相閱讀。因遐邇貫珍每期印數僅3,000本,日本本土並無法購得印本,便以傳抄本發行流通。可以說當時遐邇貫珍是西學東漸的橋樑,讓東方世界得以一窺西方科學的奧秘。」
橫瀾島燈塔 守塔英人教化水上人家
至於橫瀾島的燈塔,亦滿載歷史風霜它由清朝海關總稅務司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的總營造司總工程師興建,至今已屹立了超過122年,唯在二戰期間,很多原始的建築圖則已經遺失。城大方面,在2019年特別到英國向韓德善曾孫女Felicity Somers Eve蒐集手繪圖則與相關文獻,資料珍貴。而Richard亦提到橫瀾島的燈塔守護者的故事,「當年英國人花維路Charles Beatty Allenby Haig Thirlwell在二戰前曾駐守在此,日本人佔領香港時曾關他在集營,戰後釋放出來後,他回到橫瀾島燈塔繼續工作。他教水上人讀書寫字,宣揚互愛互助的理念,幫助水上人融入殖民時期的香港社會。」
展覽亦展示由城大師生所創作之創意媒體作品,包括橫瀾燈塔剖面3D模型,以及有關鶴咀燈塔的視障人士觸摸教材。場內將舉行放映會,播放紀錄片系列燈塔記憶,對香港海洋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
香港海事博物館夜航明燈香港港口與燈塔
地址環八號碼頭
電話3713 2500
日期及時間5月15日及16日,10am530pm
網址
相片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香港城市大學
作者馮柏偉
責任編輯郭秀芳